第九届侨界贡献奖人物风采(中国农业科学院毛龙)

时间:2023-09-14     来源:中国侨联     点击量: 分享:

毛龙,现为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作物生物信息学及应用”首席科学家、二级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领军人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所作物基因与分子设计中心副主任。

弃绿卡,毅然回国

1993年,毛龙在导师的国际合作项目支持下赴英国进行访问交流,师从英国小麦遗传专家皇家学会会员约翰英尼斯的Mike Gale教授。1995年,毛龙完成博士论文后,回到那时的中国科学院遗传所(现遗传发育所)答辩获得博士学位。1996年,毛龙赴美国克莱姆森大学开展博士后研究,在那里他获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2000年,他有关番茄果实脱落的驯化基因在国际顶尖杂志《自然》(Nature),并获美国专利一项。这期间,因对国际水稻基因组测定的贡献,毛龙还获得美国农业部USDA集体荣誉奖,并顺利在芝加哥附近的北伊利诺伊大学任助理教授。就在同一年,毛龙获得了美国永久居民的身份。2003年,他开始每年回到母校中科院遗传发育所开展合作研究。这期间他还获得了中科院王宽诚教育基金科研奖金项目支持。祖国对毛龙的这些支持愈加坚定了他回国发展的信念。因为博士和博士后期间的研究都与作物有关,他决定回到当时刚成立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建立一个新型的生物信息课题组。2005年,毛龙辞去了美国的教授职位,毅然决然地回到了位于白石桥附近的中国农科院。回国不久,他就放弃了美国绿卡,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海归。

毛龙回国后就紧锣密鼓地建立生物信息课题组,建立生物信息平台,把研究重心转移到当时非常难以研究的小麦基因组。2008年开始,毛龙积极参与小麦D基因组的研究,并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发展,他与合作者成功地完成了D基因组序列,使我国小麦基因组研究走在了世界前列,有关工作与2013年在《自然》率先发表,并在2017年获得了改进的版本。

鉴于毛龙对小麦基因组的贡献,2015年他获“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称号。2016年,他作为主要成员之一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奖,这也是农学领域的第一个创新团队奖。

转基因生物技术育种:机遇还是挑战?

2013年,毛龙的团队连续在植物学领域顶尖杂志《植物细胞》(Plant Cell)上发表小麦及其近缘物种的文章,是国内少有的小麦相关工作。其中有关小麦多倍体优势的工作以新合成六倍体小麦为材料,发现亲本表达显性基因在小麦杂种优势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并表现出明显基因表达水平上的基因组亚功能化。这种在小麦多倍化过程中与杂种优势有关基因表达的新特点为该领域首次报道,并为进一步在新合成异源六倍体小麦中快速筛选亲本优异基因提供了新的策略,为植物多倍化杂种优势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理论启示和借鉴作用。有关多倍体优势的分子机理的工作得到《植物细胞》编辑部的专评,被认为是近年来这一领域的重要发现。

毛龙团队还是在国内较早在作物中开张小分子RNA研究的课题组。小分子RNA和蛋白编码基因不同,属于非编码RNA,具有其特异的作用模式。在国际上较早开展麦类模式植物短柄草和小麦小分子RNA研究。他们首次研究了水稻、小麦、高粱、短柄草等和谷类物种小分子RNA在古基因组和现代基因组中的规律(Plant Cell 2012),同时发现了早熟禾亚科特异的miRNA能够特意调控禾本科植物成花素基因FT,为调控包括小麦、大麦等重要麦类作物的开花时间,提高其生长适应性进而提高产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相关工作发表在领域顶级期刊Plant Cell(2013)。该团队在这个工作的基础上又发现禾本科成华素FT的一个可变剪接可以在植物生长早期抑制其功能,从而平衡调控禾谷类开花时间的机制(Nature Communications,2017)。

近年来,毛龙团队与合作者就作物产量因子的分子基础及演化规律开展攻关,对我国过去100年来的小麦种质资源进行了系统研究,总结了我国小麦育种的规律,发现了上百个重要产量相关遗传位点以及这些位点的互作关系,为今后小麦育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Molecular Plant,2022)。同时该团队还系统研究了一个控制小麦花器官发育的主效转录因子,结果发表在《植物生物技术杂志》上(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2021),解析了小麦单倍体形成这一重要过程中的过氧化物平衡机制(New Phytologist,2022),以及生长素路径在小麦籽粒发育中的分子机理(Plant Journal,2021)。

随着学术影响的扩大,毛龙的社会兼职也逐渐增多。他既是中国作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理事,也是国内作物学旗舰杂志《作物杂志》(The CropJournal)技术编辑、《作物学报》常务编委。另外,他还是Genomics Proteomics&Bioinformatics,Journal of Integrative Biology,ACS农业科学与技术(ACS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等国内外知名杂志的编委会成等。

除此之外,毛龙还参与组织国际作物学大会(2016)、联合国粮农组织种业大会(2021)、第二届国际小麦大会(2022)等国际会议,也是全国植物生物学大会、全国植物基因组大会等全国性大会的组委会成员。

2019年中国农科院党组决定把支部建在团队上,毛龙任作物生物信息学及应用支部的支部书记。他带领支部同志认真学习党中央关于农业发展的指示精神,把支部活动紧密结合业务活动,促进研究成果为农业一线服务。他所带领的支部荣获研究所“优秀基层党支部”的称号。

毛龙团队充分发挥利用与国际同行的合作关系。在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地区合作项目期间,与国际玉米与小麦研究中心(CIMMYT)合作,开展合成小麦种质资源的引进和利用工作。2017年3月,毛龙研究员应CIMMYT墨西哥总部邀请,参加CIMMYT年度试验基地考察活动,引进墨西哥小麦材料300多份,为我国小麦育种输入了新的多样性。另外,他还两次应邀赴澳大利亚参加双边合作,在韩国首尔举行的亚洲动植物基因组大会(Plant and Animal Genome Asia 2018)的“小麦农业基因组”专题分会场做主题报告。在疫情期间,毛龙研究员团队充分发挥其生物信息分析的专长,与英国、美国、德国科学家一道,对小麦的近缘种节节麦进行基因组解析,并合作在《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2021)上发表。

从当初的出国学习到回国为国效力,毛龙实现了作为一个农业科学家的报国之心,为祖国农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上一篇:第九届侨界贡献奖人物风采(中国科学院宁圃奇)

下一篇:第九届侨界贡献奖人物风采(四川大学林鹏智)